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中國正以堅定的步伐走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變為現實。
今日之中國,山河壯美、生機盎然。在大興安嶺,天然林林場工人正對森林進行撫育和改良,祖國最北端的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在庫布其沙漠,治沙工作者正抓住秋季雨水充沛的有利時機補植沙障,為沙漠織起“綠圍脖”,鎖住流沙。
在河北邯鄲,300多項前沿技術給邯鋼新區每一條生產線都裝上“智慧腦”,精準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和物料消耗。通過構建綠色生態循環鏈,邯鄲的鋼鐵產業能耗比2018年下降40%以上、污染排放下降70%以上。
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不管是地方考察還是重要會議,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 涂瑞和:中國率先倡導和實踐生態文明這樣一個引領世界的先進理念,涌現出了成百上千實實在在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功例子。社會經濟全面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效,這充分說明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錨定目標任務,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逐步健全。三江源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正在建設,將實現對園區19萬平方公里衛星遙感監測。2024年秋季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監測近日啟動,進一步摸清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家底”,2025年,我國將對長江流域水生態開展首次考核。多部門合作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生態損害賠償機制逐步落實。以法治護航生態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法典》正在制定中。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安徽和浙江兩省正實施開展新一輪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試點,通過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合作模式,確保一江碧水流向下游,目前我國已在23個省域推廣了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出臺,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出頂層設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火電。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我國資源循環利用市場迎來了“國家隊”,剛剛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將建設全國性的資源回收網絡,促進耐用消費品、廢舊電池、廢舊塑料的回收加工。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在浙江寧波,餐廚廢油經過創新科技處理,變身“航空燃料”,與傳統航空煤油相比,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排50%以上。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我國將實施鋼鐵、煉油、合成氨等6個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支持地方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站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新起點,以釘釘子精神,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僅是我們對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承諾的工作延續,更是全局性改革的關鍵一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歷史的使命。未來,我們將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系統的工作,創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輝煌,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畫卷。